2025 0410 免費取用 一碗熱湯的溫度,足以點亮整條街道986

你不必偉大,但可以選擇溫柔

最後更新 2025-04-10 achi

不久前分享的文章裡,附上我「做善事」的「證據」。其實,我是非常非常不願意那樣做的。是因為自己「能」寫文章勸人做善事,底氣全在自己也做了善事。講白的:自己做到了,才有資格「勸」 人也來行善!

就像牛哥一直分享他「存股」心得——賺到比上班打工還更多的「被動收入」,發願要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更多人,甚至上萬人,也能靠著正確的「財商」賺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。

他想幫助別人的底氣,全是因為自己做到了,而且成效讓自己滿意,也能過著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質量——除了有「想做什麼」的自由,還有「不想幹什麼」的選擇權!

牛哥這也是在「行善」。事實上,他自己也在捐款做善事(一般人普遍認知的善事)。在社交平台,偶而可以看到他曬「收據」的影子!

雖然古人說:「善行不必人見,善心自有天知。」但為什麼又有「拋磚引玉」之說?「拋磚」不就是要人見嗎?人見了才有「引玉」的後續,善行才能擴張效果,才會有「善的循環」。

能不能出現一種「低調」的行善?當然行!如果不想「拋磚引玉」,就可默默行善,也有善心自有天知的福報——雖然有人說「行善是修行,低調是修養。」

有時候善不張揚,但看到某些人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動作,而躲過一劫、獲得救贖,自己必然也會有心安快慰的感受,這就是「福氣」,也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。

行善的姿態,本該是自由的。有人如牛哥般坦蕩曬出收據,是為了讓善的漣漪擴散更遠;有人選擇隱去姓名,只為在喧囂中守住內心那一寸清淨。

這兩者看似矛盾,實則殊途同歸——無論張揚或低調,只要善念真實,皆是對生命的溫柔回應。行善本身就像是一種靜默的光,不吶喊,不招搖,卻照亮了某個角落,也溫暖了某個人的心。

有人質疑:「低調行善是否過於消極?」但真正的低調,並非懦弱退縮,而是對善意的絕對自信。就像深山的古樹,無需向天地證明自己的年輪,卻能讓鳥獸棲息、落葉成泥。

不管是高調或低調,每一種善意的選擇,本質上都在傳遞著人性的光輝。不同的形式,適合不同的性格、不同的時機,也不需要比較優劣。真正重要的,是那一顆「願意付出」的心。

像我自己,偶爾會掙扎:到底該不該說出來?說了會不會像是在邀功?但回過頭來看,如果我的分享能夠讓某個正在猶豫的人多走一步、伸出一點手,那我寧願冒著被誤解的風險,也想試試看。

當我們放下對「被看見」的執念,善行反而能穿透時間與空間——你永遠不會知道,某個深夜遞給流浪者的一杯熱茶,是否成了他重燃希望的星火;也不會預見,隨手撿起的一片垃圾,是否讓路過的孩子學會了對世界的疼惜。

畢竟,我們都不是聖人,也不需要裝成無欲無求的樣子。我們想被看見,也想被理解,但更想看到這個世界,因為我們的某個小舉動,而多了一點點善意的回聲。

行善不是誰的責任,而是一種選擇。選擇讓自己成為別人生命裡的那一點「溫柔的可能」。不是因為「做了才有福報」,而是「這樣做,讓我覺得自己活得更像一個人」。

所以,不用勉強自己每天都要做「大善」,也不要因為沒能力幫助所有人,就放棄幫助一個人。你的一點點,可能就是別人的全部。

最後,讓我們練習一種生活方式——默默做好自己,也適時地點一盞燈給別人。哪怕只是一點點光,也可能讓黑夜不那麼冷。

這世間最深的福報,從來不是掛在牆上的獎狀,而是當你閉上雙眼時,心底那一片無愧無悔的澄明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