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0319 其實鳥的叫聲從未改變,不同的是我們的心❤! 同一道光 照見兩個世界927

解碼大腦裡的鳥叫聲:濾鏡如何改變世界

最後更新 2025-03-19 achi

看過這段話,超喜歡的:

鳥的叫聲,有些人聽了開心,覺得那是大自然的聲音;
有些人聽了卻心煩,認為那是噪聲。
其實鳥的叫聲從未改變,不同的是我們的心

在保福路2號對面的仁德公園,每天清晨天還沒有全亮,群鳥在老榕樹上吱吱喳喳的叫聲,堪比一支交響樂團在演奏,時而有節律,時而胡亂地叫著,公園那戶人家養的鴿子,偶而會傳出低頻的咕嚕叫聲,在我聽來,確實…好聽,但真的很吵!

清晨的鳥叫聲總是很有意思。明明是鳥在叫,為什麼有人覺得是噪音,有人聽成音樂?

這讓我想起年輕學攝影時老師說的話。同一片晚霞,有人調高「飽和度」拍出火燒雲,有人壓低「亮度」拍出陰鬱感,其實相機根本沒變,變的只是我們加的濾鏡。

我們的腦子啊,就像個二十四小時工作的濾鏡工廠。

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還蠻有趣的。他們讓經常焦慮的人和長期冥想的人聽同樣的鳥叫聲,結果發現:

焦慮者的腦袋裡有個叫杏仁核的區域特別活躍——這地方專門負責拉警報。

而冥想者的大腦前額葉(管理性思考的區域)就像個鎮定的指揮官,把警報聲給壓下去了。這說明什麼?鳥叫還是那個鳥在叫,但每個人腦子裡的「警報系統」設定不同。

有本哲學書說得更絕。它說我們從來不是單純地「聽聲音」,而是用整個人生經驗在給聲音貼標籤。

就像剛失戀的人聽情歌覺得句句紮心,熱戀中的人聽同樣的歌詞卻覺得甜密無比,甜到讓旁人發出「齁」聲。鳥叫聲本身不帶任何情緒屬性,所有「煩人」或「治癒」的標籤,都是我們貼上去的!

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的三色陀螺。轉起來明明是混雜的顏色,但只要盯住某一種顏色看,整個陀螺就好像變成那個顏色。

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,活脫脫就像那個盯著單色看的小孩。有人專挑鳥叫中的高頻音聽,自然覺得刺耳;有人專注整體的韻律感,當然覺得悅耳。

要打破這個死循環,有個簡單方法值得試試。下次聽見鳥叫時,先別急著下判斷,試著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純粹地聽。不是聽成「麻雀在求偶」或「喜鵲在吵架」,就只是單純感受空氣振動在耳膜上跳舞。

這時候你會發現,原來那些讓我們心煩的「噪音」,本質上和風吹樹葉、溪水流過石頭的聲響沒什麼不同。

不知道這詩句出自誰的手筆?「不向枝頭辨宮商,聲聲皆是本來腔。」這詩很有東方美學的精神,也很通透——當我們停止給聲音貼「好聽/難聽」的標籤,鳥鳴就回歸它最本真的模樣。

公園裡或樹林裡的鳥叫聲,不是天籟,也不是噪音,只是天地間自然而然的存在,就像陽光照在樹葉上會投下影子那樣理所當然。

所以,下次被鳥叫聲吵醒時別急著抱怨,不妨想想:這究竟是自然界的清晨播報,還是你的心靈程式該升級了?

畢竟聲波只是客觀震動,所有喜怒哀樂的解碼器,始終運行在我們身體裡那團神經網路裡——其實鳥的叫聲從未改變,不同的是我們的心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