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 2025-03-09 achi
我小時候(5歲到11歲)住在台東縣太麻里鄉華源村,家是學校老師的宿舍,南邊不遠處有小溪。我曾和小時玩伴在溪裡抓蝦和小魚。12年前54歲回到家鄉參加校友會,在校園南邊的一角,望向小溪……
小溪不見了!被土石堆給填了,當年的涓涓溪流已不復存在!溪水移向稍遠的南邊找空隙生存,大雨來時,會夾帶泥沙,穿過「新華源一號橋」下流向太平洋。
溪水,從不為誰停留,卻讓沿途的魚兒,自願為它魚躍龍門,陪它奔赴大海。現如今魚不見了,多了土石堆!但水依然流向海裡。一時之間有了「遺憾」的感慨!
佇足良久,有了體悟:年輕時總以為遺憾是未摘下的星辰,如今方知星辰本就屬於夜空;那些被我們標記為「遺憾」的缺口,恰似溪底鵝卵石間的縫隙,讓水流得以奏響叮咚的樂章。
當皺紋成為時光的年輪,明白了《道德經》裡說的: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」不是消極避世,而是要用柔軟姿態將萬物納入生生不息的循環。
所以,人生還有什麼好遺憾的!?遺憾錢少?遺憾沒有愛情?遺憾美夢還未成真?
66載光陰忽如遊魚,從指縫間滑走時才驚覺,原來真正遺憾的,從來不是未曾抓住的事物,而是始終攥緊的雙手。
孤家寡人一個,也弄明白了,人生哪有那麼多的遺憾,遺憾本來就是庸人自擾,是一種自我內耗的感覺而已!
66個春夏秋冬教會我,所謂遺憾實際上是生命的留白。那些未得到的名利、未遇見的良緣、未實現的抱負,都在時光的醞釀中轉化為獨特的生命醇香——就像我和江河泡的普洱茶,加了甘草,有甘甜的茶香。
站在人生長河的入海口回望,方知每條支流都是必經之路。
禪宗說「日日是好日」,不是否定遺憾的存在,而是教我們以欣賞盆景的視角看待生命軌跡——虯(ㄑㄧㄡˊ)曲的枝幹比筆直的樹幹更具美學價值。
就像敦煌壁畫的殘缺,我們的遺憾正是留給未來創作的空間。接著要迎來的,是比青春更磅礴的覺醒時刻——把殘缺給補上?或留幾個殘缺給後人去創作?!
或許可以學老漁翁趁著晚霞在溪邊垂釣;把皺紋當作智慧的年輪來珍藏;亦可效仿蘇東坡「竹杖芒鞋輕勝馬」的曠達,將獨行譜成自由的賦格曲。
存在主義哲學家說「人是被拋入世界的」,而66歲的我(們),終於能帶著溪水教會的不爭哲學,主動選擇躍入生命的下游——順勢而為:
真正的獲得不在佔有,而在經歷;真正的圓滿不需填補,只需接納。就像流經新華源一號橋下的溪流──不執著奔向大海,不焦慮途經深潭,只是順著地勢蜿蜒著……知福惜福活在當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