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0301 當你開始改造舊物,資本主義會顫抖916

極簡不是扔東西,而是把資源用到極致的藝術

最後更新 2025-03-01 achi

在我印象中,極簡主義教人要「斷捨離」,實際上就是「減法」——丟東西,讓身邊的東西越少越好,這才叫「極簡」。甚至也教人「少買」,甚至「不買」,有些人簡直把極簡搞到幾乎家徒四壁。

我們都是凡人,非常普通的人,要把生活搞成極簡,恐怕有困難度。我總認為「歡喜就好」!如同藝人陳雷唱的……

人生海海,甘需要攏了解?
有時仔清醒,有時青菜;有人講好,一定有人講歹!
若麥想嚇多,咱生活卡自在。
歸工嫌車無夠叭,嫌厝無夠大,
嫌菜煮了無好吃,嫌某尚歹看,
駛到好車驚人偷,大厝歹拼掃,
吃甲尚好驚血壓高,美某會兌人走!
人生短短好親像塊七逃,
有時仔煩惱,有時輕可;
問我到底腹內有啥法寶,
其實無撇步,歡喜就好!

這是台語歌,懂的人就會會心一笑,重點在「歡喜就好」!這得有多寬的胸襟和豁達。但和極簡主義有什關係?

兩者的差別在「斤斤計較」。陳雷的歌偏向不愛計較,大家歡喜就好。極簡主義凡事計較,而且要用心計較,總是講究「錢要花在刀口上」。

最計較的如同周軼君說的:「每次想買新東西時,想想它帶來的負擔,就會瞬間掐滅我的購買欲,即使大家說非常好的東西,都會謹慎地透過『借和租』的方式,先真實體驗用一段時間,是否真的能讓我生活變好?」

起心動念是這樣想的:「購買一個物品有兩次消費,一次是你花出去的金錢,第二次是你此後不斷需要維持它所付出的錢(成本)。」

她這個說法,就是計較「後續消費」到底有沒有必要?就像買車之後的「養車」,幾年下來的油錢、保養費用、保險、稅金、不小心的罰款、停車費……,這些加上買車的錢,若用來搭計程車,可能更划算。

這讓我想到年輕時看過的電視影集《馬蓋仙》,總是就地取材,把遇到的難題給解決掉。周軼君的想法也很雷同(就地取材):

不要買,
「在你已經有的東西裡面去想辦法」,
你要激發自己的創意!
……
極簡的生活是把資源用到極致。

當然,我們都不會想要活成苦行僧。就像一位朋友的朋友阿凱,他的機車雖然常進廠,但他省下的錢全砸在重機駕訓班,「與其養四輪吞鈔獸,不如把錢變成追風的燃料!」

極簡真正的精髓,或許就像日本修繕達人說的:「器物不是用來『擁有』,而是用來『成全』你想過的日子。」

就像我用舊手機當時鐘後,那翻頁的數字時間,放在案頭上跳動,增加了生活中的浪漫氛圍,也提醒自己,每半小時起身,去做一下葉子老師教的「拉大腿筋」,讓頸椎得到保護。

一位極簡主義者說得好:「每減少一件物品,都是在投資未來的自由」。《瓦爾登湖》給了更好的啟示:「文明人發明了工具,最後變成工具的僕人」。

或許真正的財富,在於能從物品手中奪回自己的時間與選擇權。你會發現,很多時候我們不是需要「那個物品」,而是渴望「擁有它之後的某種生活想像」。

有趣的是——當你開始把資源用到極致,那種突破框架的爽感,可能比刷卡當下更讓人上癮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