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 2025-02-24 achi
現代社會的癮頭千奇百怪,有人離不開咖啡因,有人沉迷奶茶甜味,但最頑固的恐怕是那隻方方正正的「電子海洛因」——手機。
看看餐廳裡那些埋頭滑屏的「向日葵族」,頸椎彎成的弧度簡直比珍珠奶茶吸管還標準,特別是孩子們,一機在手就像被502膠水黏在椅子上。
有位鄰居媽媽苦笑說:「現在管教孩子不用藤條,搶手機比什麼都有效!」這話聽著荒謬,可多少家庭正上演著同樣的劇本?
我咖啡店裡,好幾個週三…,讀海口國小的男孩被媽媽拎進店裡,整個人像漏電的機器人坐立不安,吸管戳著鮮奶杯底發出窸窣聲,最後憋出那句所有家長都熟悉的通關密語:「手機借我玩一下!」
神奇的是,當那塊發光玻璃落入掌心,喧鬧的孩子瞬間切換成靜音模式。我突然想起老家廟口的電子擲筊機,原來現代人早有了新型安撫神器。
但真正讓我冷汗直流的,是發現自己這個「準老人」中毒更深。早晨睜眼先摸手機查天氣,睡前最後一眼獻給重要的朋友,連炒菜空檔都要單手刷兩下短視頻。
鄰居大嬸們的勸告帶著酸味:「成天盯著螢幕,小心老花變青光眼!」我總能搬出光明正大的藉口:「在查養生食譜啦」、「看重要新聞呢」,其實心底很清楚——那些被演算法精心調配的懷舊金曲與養生偏方,根本是數位鴉片,一刷就是半小時起跳。
前陣子看到網友自嘲:「我這一生花錢買了很多東西,只有手機是玩回本了!」簡直像照鏡子般刺痛。想想也挺荒誕,年輕時嫌父母看電視太久,如今自己對著小屏幕傻笑的模樣,活脫脫是當年的進化版。
孩子抓手機是探索新世界,我們老人家攥著不放,倒像是攥著最後一根連結外界的繩索。空巢的屋子太安靜,叮咚作響的通知聲反而成了熱鬧的安慰劑。
要破這個局,我試過幾招「數位排毒」:把短視頻APP踢出手機首頁,關掉所有非必要的通知紅點,甚至學年輕人設置「屏幕停機坪」——每晚八點把手機扔進玄關竹籃。
最狠的是關閉「個性化推薦」,讓演算法再也猜不透我這顆老心臟的偏好。說來神奇,當抖音不再餵養無盡的短劇選段,時間突然多出好多縫隙,足夠讓陽光爬滿整片窗台,似乎能聽得見遠方公園老樹上面抽芽的聲響。
現在我總提醒自己:手機該是伸向外界的望遠鏡,不是堵住生活的磚牆。就像泡茶不能牛飲解渴,得品香氣看葉片舒展,科技這玩意也得掐著分寸用。
看過一段短視頻:一位在公園的老大哥正用手機拍木棉花,拍完卻收起機器,瞇著眼對滿樹豔紅哼起〈望春風〉。
這畫面讓我想通一件事——真正的夕陽紅不該困在螢幕裡,而要能流淌在哼歌的嘴角,滲進握過毛筆的手掌紋(如江河同學),最後化作老友茶敘時,那聲帶著笑意的嘆息:「唉,這時代啊⋯⋯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