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0211 早安 真正的「守財」,是守住生命的豐盛——健康是財,家庭和睦是財,甚至一顆知足的心更是無價之寶。837

正月十四守一盞心燈迎整年福運——如何讓財神自己來敲門?

最後更新 2025-02-11 achi

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,老一輩的人都說,過完元宵,才算「把年過完」,這是一種「堅持」嗎?為了春節假期多玩幾天,編出來的「理由」吧!?

在農業社會那個時代,勞力活幾乎佔據整個四季,多「玩」幾天(確切地說其實是多休息幾天),真的有需要!重點是,今天正月十四日,也有「節目」值得玩一下!

流傳千年的俗諺說:「正月十四守財神,燈火通宵到天明。」說的正是今晚——元宵前夕——的「守財夜」。

當燈火點亮的不只是房間,更是心靈的富足

古人相信,在正月十四這天的晚上,點亮長明燈能驅散黑暗中的窮氣,讓財神看清家宅人數與誠意,進而賜福。

現代的某些人或許覺得燒香點燈是迷信,但我總認為「儀式感」的背後,藏著比「求財」更深刻的寓意——燈火點亮的不只是房間,而是對富足生活的期待——更是心靈的富足。

聽過一個故事……,某年春節,王大叔的兒子因投資失利陷入抑鬱。正月十四那晚,大叔硬拉著兒子一起擦亮祖傳的銅燈座,邊擦邊碎碎念:「燈亮了,心就亮了。」

半年後,他兒子重新振作起來,開起早餐店,店名就叫「十四夜燈」。這讓我想起一位中醫師朋友的話:「守財神的燈火,其實是給焦慮的心一盞安神燈。」

「財神」要守的從來不只是錢包

老一輩常說:「拜財神先拜自家灶。」正月十四除了祭拜趙公明等財神,許多地方還流傳「拜臨水娘娘」的習俗,祈求生產平安。

這看似不相干的祭拜組合,正好道破傳統習俗的智慧:真正的「守財」,是守住生命的豐盛——健康是財,家庭和睦是財,甚至一顆知足的心更是無價之寶。

就像我們台東市在中央市場賣了近50年菜的陳樹菊女士,收入微薄,僅能清苦地過日子。她卻省吃儉用,捐款蓋圖書館,幫助貧困兒童。幾十年來,累計捐出千萬元。

《富比士》雜誌將她選入亞洲慈善英雄人物榜時代百大人物中「英雄」項目第八位。也曾獲頒國家級的教育文化獎章。她真像一位「財神」,也在告訴世人:生財需有道,善念自招福。

現代人的「破財陷阱」,藏在情緒垃圾裡

老祖宗留下來的「守財禁忌」,如今看來全是心理學妙招:

  • 忌摔破碗盤:與其說怕破財,不如說是訓練對日常事物的珍視。像我,曾經因為動作粗魯一點,打破一個玻璃快煮壺、陶瓷筆筒、學姐送的咖啡杯。從這些破財的行為,改掉了粗心大意的壞習性,
  • 忌口出惡言:語言能量超乎想像。我身邊的鄰居朋友,經常說「我沒錢」,結果就真的缺錢到快要「吃土」!總勸他們(包括自己),要常說「我是有錢人」,至少如今的我…有閒錢可以長期投資。
  • 忌借錢他人:這不是小氣,而是建立財務界線。就像投資達人牛哥,在分享投資理財圖文時,結尾總有這句:「對了,不要跟我借錢,我身上沒有現金。我也不會跟你借錢,我沒有缺錢。」

真正的守財術,是給生活做減法

現代人總抱怨存不住錢,卻忘記檢視:

  • 衣櫃裡多少衝動購買的「財神紅內褲」?
  • 社群媒體上多少令人焦慮的「暴富神話」?
  • 酒局應酬中多少消耗元氣的「人脈投資」?

我們會向神明(財神)求助時,多數已是阮囊羞澀,也其來有自;不如主動過濾資訊雜質,要學會對無效社交、虛榮消費、焦慮訊息說「不」,心靈的倉庫自然有空間迎接真正的豐盛——財神。

財神最愛敲誰的門(結語)?

曾經在短視頻裡看過一位大伯,在公園掃地,突然用枯枝在泥沙上寫「知足」二字。他笑著說:「年輕時拼命守財,現在才懂——心裡不失火,門前不招賊,就是最好的風水。」

這或許才是「守財神(夜)」的終極奧義:當我們把「求財」的執念,轉化成「惜福」的日常,每個平凡日子都會透出安定溫暖的光,那麼財神就會自己來敲門了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