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0206 早安 完全不信任何人的人,早就活成了孤島。884

我到底要相信誰?——在信任危機時代尋找答案

最後更新 2025-02-06 achi

我在微信的訂閱帳號中,天天關注並閱讀博主「自己改變自己」的貼文,有很多議題也是我寫作的靈感出處。今天他的題目是《人性》,開頭第一句話就讓我心裡咯噔了一大下!

「不要相信任何人,要相信人性。」這句話像一盆冷水,澆在我或每個渴望溫暖的人心上。

他在文中這樣寫著:

千萬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,
所謂重情重義都是咱幻想的,
要不你買個房子,
發個朋友圈你試試,
只有父母仲介跟裝修公司點讚祝福你。

我盯著螢幕上的這篇文章發呆——如果連朋友圈(社群或群組)的祝福都真假難辨,這世上還有誰能讓我(們)掏心掏肺?

信任的「差序格局」:從血緣到陌生人

我們生存的社會所謂的「信任」向來像洋蔥,一層層剝開:最內圈是父母家人,接著是親戚鄰里,外圈才是同事朋友或同學……。

研究顯示,在2005年到2015年之間,中國人對親友的「特殊信任」下降,但對陌生人的「一般信任」反而上升。這看似矛盾,卻揭示了現代社會的弔詭:

我們和父母的連結被城市化的距離稀釋了!卻不得不在外送員、UBER(網約車)司機、社群媒體網友之間建立新的信任鏈。

就像我看到的《人性》短文說的,買房時只有父母和仲介點讚——前者是血緣本能,後者是利益驅動。

但問題是,當傳統的「血緣信任」不再牢靠(例如親戚怕你過得比他好),而我們又無法快速適應「陌生人信任」時,詐騙便有了縫隙可鑽!

被貨幣綁架的信任:當真心成了奢侈品

社會學家齊美爾說,貨幣讓信任從「人格化」轉向「非人格化」。過去借錢靠人情,現在靠信用評等;過去相親看家世,現在看有沒有房產或存款。這種轉變本質上是效率的勝利,卻也讓「真心」成了稀缺品。

朋友勸你大度,可能是怕你爭取利益;同事教你「職場生存術」,可能是想鞏固自己的地位。

研究指出,高學歷、高收入者更易信任他人,但這種信任往往建立在「算計風險」的基礎上——就像買保險,不是因為相信人性本善,而是評估過「損失可控」。

更諷刺的是,詐騙之所以猖獗,正因為它精準利用了人性的弱點:渴望被關心、急於翻身、恐懼孤獨。有人明知投資群組是陷阱,仍然飛蛾撲火——與其說他們笨,不如說他們太需要一句「我懂你」的安慰。

在廢墟中重建信任:從「小確信」開始

難道我們只能活在猜忌中嗎?倒也不必絕望。

首先要接受信任的「不完美」:父母未必永遠無私(也會比較子女成就),朋友未必全是虛情(至少陪你喝酒罵老闆是真的)。

與其追求「絕對可信」,不如練習分辨「情境信任」:工作上相信專業而非交情,借錢時看契約而非承諾。就像研究發現,信任的關鍵在於「期望匹配」——對方是否言行一致?

其次要擁抱「有限度的掏心掏肺」:與其糾結「誰能讓我毫無保留」地掏心掏肺,不如學著在不同關係中分配信任。

例如:對父母說八成真話,留兩成自我空間;和同事保持專業合作,偶爾分享生活趣事;對陌生人先給「基礎信任」(比如相信外賣員不會下毒),再隨互動調整(信任程度)。

這種「半熟人社會」的信任模式,正是當前轉型社會的「生存智慧」。

最後用制度補足人性的漏洞:

當人際信任搖搖欲墜時,制度信任是最後的防線。查看企業信用評級、簽訂正式合同、留存對話紀錄——這些「不浪漫」的動作,反而能保護浪漫的初衷。

研究也指出,建立透明規則和第三方監督,能有效提升社會整體信任。

能不能在裂縫中種一朵花(結語)?

是的,這時代充滿騙局:假閨蜜、假導師、假理財專員……但換個角度看,詐騙橫行恰恰證明人們依然渴望相信。

就像前面提到的短文裡,那位在朋友圈貼文說他買了房子(可能是爛尾房)的事。與其說他在炫耀,不如說他在呼喊:「請看見我的努力,請給我一點肯定。」

或許,我們終究無法找到一個「絕對可信」的人,但可以在具體的瞬間選擇相信:相信早餐店老闆多送的那顆蛋沒有目的,相信同事遞來的咖啡不只是客套,甚至相信騙子也曾真心想過好好做人——只是被生活逼成了鬼。

這不是天真,而是一種生存策略:在裂縫中種花,在懷疑中留一點柔軟。畢竟,完全不信任何人的人,早就活成了孤島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