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0121 早安 永遠會有更好的 但眼下即是最好917

把生活中的種種經歷都當作成長的養料,活在當下,珍惜擁有!

最後更新 2025-01-21 achi

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新年了,雖然孤家寡人一個,也要做點什麼,「把自己的年」給過好。因為,好同學江河兄又去流浪了,這一出行,至少也是個把月吧?

他今天唱著《快樂的出帆》和《香港戀情》兩首歌,去遠方過「他自己的年」啦,先祝他新年快樂,蛇年走好運、身體大健康。

只剩我一個人守在海口這棟待價而沽的店裡,再一次「回到」一個人過日子的狀態。

從起床到經歷一個白天,要運動練功、灑掃庭除、洗衣、做三餐,或是完成鄰居朋友突然的請託某事,到夜晚上床睡覺,都得自己一個人搞定。之前已有這樣的經驗,再次遇到,肯定駕輕就熟。

上個月在台東老家,也是孤家寡人把每天過得有聲有色,歡喜極了。七年多來的「訓練」,造就自己一個人就能活得愉快的能力,挺好的。

獨處不是孤獨(獨處也未必孤獨),反而是「把自己還給自己」,去撫慰內心最渴望的歸屬,找出自己最放鬆的狀態。

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:

一個人最好的狀態,就是獨處的時候,
安靜,自在,不拘束,不遷就,
成年人的每日解壓方式,
早已不是吃吃喝喝,
而是放空自己,享受孤獨。

何況是進入暮年的成年人!年紀越大,獨處的機會就多了!海口這裡,聽鄰居或是好朋友說,有好幾位老人相繼走了。都說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,寶沒了,天倫之樂就失色不少!

那些都是「寶」的人,原本是大家聚在一起「眾寶同樂」,缺了幾個寶之後,自然也會減少大家相處樂趣的氛圍。於是難免孤寂、感傷,但又能如何?對逝去的人事物,已無能為力,就把自己搞好便是。

「搞好自己」就是獨處時的功課,我一直把它看成是「修行」或「修練」,重點在「與自己的內心對話」。從一人飾演「兩個我」的相互溝通,找出真正的自己——不是別人期望的那個自己。

小說家廖輝英說:

我用我的作品撫慰了無數受傷的心靈,
我開脫了別人,也安頓了自己──我的人生,
在寫作的這二十多年志業生涯中,
真正因憐憫而謙卑、因擁抱天賦而豐富,
年過五十,或許我可以說:如今我成了自己。

「我成了自己」正是我在獨處時最想得到的人生回饋。這種近乎哲學的日子,很難嗎?其實很簡單,哲學就是日常生活中體現:「把生活中的種種經歷都當作成長的養料,活在當下,珍惜擁有」!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