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0109 老爸的撞球桿皮套加老宅

老爸的撞球桿…留著!

最後更新 2025-01-09 achi

在台東待了近一個月,把老家整得稍為「可以」了一點。斷捨離了不少東西,包括30多前年母親節送給老媽的安麗鍋,不是缺耳朵,就是缺手柄,甚至鏽得不成「人形」。已無回覆的可能機會,扔了!

不小心在邊邊角角一個暗處,發現一個黑色長形的皮套,以為裡面裝的是釣桿。

小時候的印象,老爸年輕時經常到海邊甩桿釣魚。好不容易把滿佈灰塵的皮套拉鍊用力拉開,再用了「吃奶」的力量把皮套蓋掀開……

把裡面的兩截桿子用力抽了出來,原來是撞球桿,上面的花紋真漂亮!把它們接上,試著在茶几上比劃比劃,假想有顆球,裝腔作勢,好似自己是撞球好手那樣……

後來,把皮套擦拭乾淨,把桿子拆成兩截,再裝回皮套裡,留著!

老爸退休後,喜歡打桌球。每天清晨會循著舊鐵道從馬蘭走路到台東鯉魚山下的老人會館,和以前的同事毛校長(我讀華源國小的校長),以及其他我不認識的長輩,互相切磋球技。

在一次激烈的比賽中,一個不小心,老爸的腳拐到了,跌坐在地上,毛校長開車送他去鎮上一家骨科診所處理腳傷。

從此,老爸接受老人會夥伴的建議,年紀大了,不似年輕人,不再玩桌球了。這看起來很優雅的運動,但本質上卻是很激烈的,一不小心就受傷。

於是老爸改玩運動量稍輕、動作不激烈的撞球,起先是借用其他夥伴的球桿來玩,有了更好的體驗之後,玩出信心來,花了錢購置自己專屬的、有個性的球桿,不必跟其他老人夥伴借桿子。

老爸走了15年多了,除了撞球桿,台東老家還有祂留下很多寶物,最多的是線裝書。

祂愛讀報(我小時候也跟著愛看《新生報》副刊連載的武俠小說),看到好的文章便剪下來,把它們貼在白紙上,積成厚厚的一疊,就用古老的方法,做成一冊又一冊的線裝書。

在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,保存並可以傳承分享知識的方式,對一個舊時代的老人來說,既可打時間,又可長知識的活兒,就是把它們用線綁(裝釘)成一冊一冊的「書」,自己看,也留存給兒孫們瀏灠。

也許老爸也想讓我們這些做子女的後代能長點知識吧?老爸可能沒想過,時代進步到今天,知識都在網上,用「關鍵字」就能搜出好幾卡車的資訊來——炸開、炸裂似的。

雖然時代在進步,但…

你所嫌棄的老宅,
其實是父輩留給我們的寶藏!
人一生或許有幾個家,
但老家只有一個,
它承載著幾個世代的故事…

因為它不僅是歷史,它還有很多精彩、傳奇、浪漫的故事。就像我老爸的撞球杆……留著!

至少,在我還活著的時候,球桿的故事也繼續活著!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