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 2024-11-24 achi
10月21日分享了《守住嘴,才是真正守住了自己的福報。》大多在聊「吃」。本來,「民以食為天」,我們吃什麼跟健康或命運有因果關係,所以,我們會接觸到很多吃的養生攻略。
如何吃才會健康——避免病從口入?你應該有自己的見地,我也有自己的認知,能夠讓細胞吸收到需要的營養就好。
相對的,也有雞湯警告眾人:禍從口出。「吃」什麼固然很重要,「吐」什麼也不能忽視!
所謂「吐」就是「說話」的意思。說話必然需要有一股「氣」才能發出聲音。說越多的話,需要更多的「氣」,如果沒有「練過」——用丹田吐氣說話,言多必然氣乏(不足),「氣乏則傷身」。
因此古人才說:「口吐千言,不損自傷。」由此觀之,好好說話或少說話,甚至不說話也是「養生」的重要策略。
生於唐朝,被譽為「藥王」的孫思邈就說:「開口神氣散,舌動是非生。」這話在《西遊記》也被引用,菩提祖師就是用此話訓誡悟空與弟子。意思是…
口業如山,少開惡口,保持精氣神;
多開金口,讓話語如輕鬆樂章。
嘴長在臉上,不是吃,就是吐。人類跟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別就在人的嘴能「說話」,可以表達心裡所想——認同、讚美、抱怨、謊言、憤怒、中傷…,是很重要的「溝通工具」。
能發聲說出話是多麼幸福的事!
但,言多必失!這要看你「言」什麼而定。「失言」在很多場合會出現。不管在哪裡失言,一定讓某些聽者感到不安、憂心、憤怒、反感。失言就是開了惡口。
惡口不只傷人,也會損己!因為惡口都是負能量。人會有負能量,往往與情緒的波動起伏息息相關。
有了不好的情緒,說話就會「口無遮攔」,到處「放槍」,如同一鼓龍捲風,所到之處,必然滿目瘡痍!
所以,腦袋夠清晰的人,情緒夠穩定的人,把「說話」當成藝術,每吐一句話,如若口吐蓮花,讓人感到愉悅、鼓舞、振奮、快樂;甚至會「留白」——不說!或是簡約——一句話就夠!
這肯定是「開金口」,或適度的「沈默不語」。有些時候「不語」不是沒有見地,不語甚至就是「不爭」!
梁秋實說:
血氣沸騰之際,理智不太清醒,
言行容易逾分,於人於己都不宜。
醫學也證實,人在發怒時,智商只有原來的一半;若是盛怒,智商幾乎是零。所以,生氣時就閉嘴吧——一句話都不要說!
但心裡有怒氣要洩一洩,不然積在體內,早晚會積出病來,如何做?把這鼓氣化成文字,寫在紙上,放在抽屜,隔天再拿出來把它揉掉丟到垃圾桶!
不說話也是養生!養生的最高境界,在於管住嘴:「少言爭執以養身,少抱怨以養心,少管閒事以養命。」
管住嘴,吃剛好,還要少說不說,才是最好的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