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 2024-09-06 achi
這個月,九月份,對我來講,是悲喜參半的月份!(哪個月份不是如此?不過是很多事都擠在這個月發生……)
先說悲,其實都是數年前或十幾年前的事了,老爸及小兒子的忌日都在這個月。
再說喜,今天是大兒子的生日——宗杰生日快樂。過兩天也要跟江河貴人說生日快樂。
人生…就是在又是喜又是悲的交替中度過的。幾天前,江河同學去台西參加他好友的老媽(97歲)的告別式,為老人家送行。能活到如此高壽,你說是喜?還是悲?
問A妹的姪女:「你嬸嬸好久沒回海口,忙什麼事?」她回覆:「親戚過世,暫時走不開!」
劉墉曾說:「幼年時,我們要看喜劇,憧憬快樂的人生。青年時,我們要看悲劇,磨練脆弱的靈魂。中年時,我們要看悲喜劇,在悲中找喜、苦中作樂。老年時,我們要看默劇,於沉寂中感想人生。 」
劉墉的話,我半信半惑。因為不管是幼年、青年、中年或老年,隨時都有喜劇出現,也隨時有悲劇發生。這叫一個「無常」。
有人來不及活到青年就下車了!有人活到老年,卻拖著病體連累家人,折磨好幾年還是不能下車!
人生…就是在無常中度過的——有喜有悲,悲喜參半或摻雜著過。
說真的,我幼年時期當然無憂無慮,只管玩,時間到了就有飯吃,吃飽了就睡覺,起床了,繼續玩,接著重覆「時間到了就有飯吃,吃飽了就睡覺,起床了,繼續玩」的幼年活!
但幼年不是沒有經歷過「悲」的洗禮,也曾為外祖父「送行」,送到墓地。但那時似乎沒有「悲」的感覺,只是坐在牛車上跟著一群人走在碎石子的馬路上(長濱),有人吹嗩吶、有大人在哭…。
長大了才知道,那叫外祖父死了(這個外祖父是媽媽的養父),親人們把他的遺體送到墓地埋了!但,還是沒有一絲悲意。因為,跟這個外祖父的交集極少。
但也很感謝祂,把我親娘養大成人!沒有祂,還真的不會有我!
梁實秋說:「有喜有悲才是人生。」人生就如同你去過九寨溝,之後要等下輩子才會去(不一定?)的經驗,不過是一段來了又走的旅程。有喜有悲才是人生,有苦有甜才是生活。
就像我在45歲退休後去過巴黎,今生,幾乎不會再「重遊故地」!雖然至少有三個算命師都說我的前世是生活在巴黎的和尚!那就把這世當成下一世的前世吧?有到過法國「修行」八天!
活了六十好幾了,是「看得很開」的歲數了,這讓我記起蘇東坡寫的《定風波》: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
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
特別喜歡蘇東坡這種「任天而動、禍福不驚、憂樂兩忘的修養境界,以及豁達灑脫、超然物外的襟懷」。
人生,不過如此,終是要「歸去」。之後,就是「無風無雨也無晴」。
不是「無情」嘿!你生日,我仍然祝你生日快樂,至於你快樂或不快樂,就跟我無關了——你得想方設法讓自己快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