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0902 早安 財富如流水 布施如挖井 井愈深 水愈多 布施的愈多 財富則愈大 聖嚴法師882

小財靠努力,大財靠福報,福報來自布施。

最後更新 2024-09-02 achi

說實在,我不夠格談這個主題!我不是名人,也不是佛教大師,只是一個凡夫俗子,甚至「小弟不財」,不像那些日進斗金的人可以大談如何又如何發大財……。

我想站在比較宏觀,人人都適用的角度來看「福報來自布施」這個命題。不管賺到小財或大財,我認為都是福報,都因為做了某種程度不一的布施,才有了小財或大財的回報。

布施,白話就是「捨得給出去」的意思。至於給到什麼對象,暫且不提。重點是有沒有「捨得給出去」的心思或想法?

「福報來自布施」再講明白點:「過去、現在或未來,你會得到福氣的回報,都源自你願意捨得給出去!」

至於給什麼?不見得是錢!可以是時間、一抹微笑、一句讚美的話、一個救人一命的小動作、一束鮮花、一片樹葉……。

越早捨,福氣回來就越早越快。捨越多,回來的福氣就會越多。就是那句你也懂的…「有捨才有得」。

「捨」這件事都做不到,其他的就不必談了!

但,有人說若是為了得才去捨,有利可圖才願意捨,就太過功利了。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對,很多事都要看兩面,才能窺得全貌,「有利可圖」不就是我們生活或生存的基本規則嗎?

菜市場裡天天上演著你給我錢,我就給你相對稱的菜或肉,不就是為了生存生活?甚至為了少給或多給幾塊也能討論半天——討價還價。

其實,這種平民百姓的交易,也是在捨或不捨之間成交的。能成交,必然是有一方願意捨,捨得恰到好處,就皆大歡喜。

「歡喜」本身就是一種福報。

分享一段曾仕強教授講過的故事:

漢代大家劉向在《新序》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:
有人送鄭國宰相一條魚,鄭相不收。家人很納悶:「您不是最愛吃魚嗎?」
鄭相說:「吾以嗜魚,故不受魚。受魚失祿,無以食魚;不受得祿,終身食魚。」
意思是:正因為我愛吃魚,所以不能收下這些魚。如果要了這些魚,我就會因為收賄而丟了官祿,以後就吃不到魚了。
如果我不收這些魚,便能保住官祿,就可以一輩子吃魚了。

曾仕強說,鄭相的一番話,只不過是在說兩個字──捨得。捨棄一條魚的誘惑,得到可以吃一輩子魚的福報!有捨才有得,捨得,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!

這個故事也在說明「相對」於「捨」的「貪」字,若是貪心,損失更多、更大!你在新聞裡看到的某P被請去說明某案件的金錢流向事件,不就在教育世人不要貪嗎?貪得無厭,終將有「回報——禍報」!

這樣看來,「佈施」還有另一層意義:不貪!放下——放下不義之財,否則就是貪!

我還有其他想法,明天聊……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