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0830 早安 即使兩手空 也要知足 去掉不要的 成就栩栩如生867

邊走邊扔,一路扔,直到兩手空空……

最後更新 2023-08-30 achi

年輕時,參加過一個學習聚會,講師說了一個寓言故事……

有人問一位木雕師傅,這隻展翅有兩米寬的飛鷹,雕得栩栩如生,鷹的眼睛炯炯有神,像是看到遠方的獵物…,你的雕刻技術超棒的,都是怎麼雕的啊?

木雕師傅說:把不屬於飛鷹的部份去掉而已!

最近,我在另一篇文章也讀到一模一樣套路的故事。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是如何雕刻出大衛雕像的,他回答說:「只要剔除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就好了。」

去掉不屬於鷹的部份,剔除不屬於大衛的部分,說來簡單,做來就不容易了!

雕刻藝術大師面對一塊木頭或大理石,如何判斷何處「不屬於」?如何下手?還真是一門大學問。明眼人都知道,那是多年的學習、練習,在錯誤的經驗中找到正確的下刀之處、拿捏適切的力道雕下去……。

雕刻藝術,並非我們想得那樣:雕刀一揮,偉大的作品就立馬展現!

同樣思維套路的這兩則寓言故事,不是要教我們雕刻藝術的基本概論、技法、動物解剖學……。重點在兩個字「去掉」、「減法」或「剔除」。

這兩則寓言故事更適合套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:要去掉什麼?要減去什麼?要剔除什麼?

我們要思考的是「什麼不屬於我的?」

所謂的「什麼」有實體的和心靈兩個層次。

「實體」就是眼能見到的、手能觸摸到的、腳能踢到的「東西」。例如:漂亮的咖啡杯、昂貴的名牌包包、名牌鋼筆、設計精美的提袋、很潮的T恤……。

「心靈」就只能用耳朵去傾聽,用內心去感受的「東西」,例如:很多人對你說「你的眉毛畫得好美」、「你好厲害哦——半個小時就賺到別人三個月的薪水」、「你那輛保時捷——酷」或是「你的左邊眉毛顏色太淡了——不好看」……。

不管眼能見的、身體能觸碰到的,或是聽來的讚美與批評,都是「身外之物」。

既然是身外之物,其實可有可無。我們的兩手能抓的東西是有限的,想要抓西,必須先放掉東。

很欣賞劉墉的「減法生活哲學」:人生像旅途,年紀大了…

只是體力愈來愈差,
一路走一路扔,
行李愈輕走得愈遠,
直到最後兩手空空地離開這個世界。

簡單來說:人生就是一路走,一路扔,直到兩手空空離開世界。

劉墉在台北的家,跟他兒子住對門:「他家人多,東西沒地方放,就挪到我屋裡。」長時間下來,滿屋子都堆滿了雜物、書籍、紀念品,「只留一條『寬敞』的地方,讓我可以走路。」

後來跟他兒子約法三章:「進一樣、出一樣!」

這不就是「我們的兩手能抓的東西是有限的,想要抓西,必須先放掉東。」的概念?要實現這個「概念」,就是「不貪」,甚至要「不攀比」、「知足」。

現代科技進步,資訊互通有無的速度極快,錢的流通也很快。絕大多的人整天忙進忙出,都為了多賺點錢,讓生活好過一些,因此,不斷地追求物質上的「滿足」。但卻忘了「知足」。

於是雙手不夠用,就多拿幾個桶子、鍋子拚命往裡塞自己想要的東西(尤其是錢財),直到滿出來……

貪得無厭若是沒有節制,真會惹人厭!你看看台灣島上為什麼會出現「賴百億」這號人物?原因…去看公正的媒體如何報導及評論。

每個人的處境不同,背景不同,經驗也不同,選擇走的路也按自己想法定奪,走了一段路,會發現結果不一樣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毋需比較、毋需羨慕別人。

做自己就好,做簡單的自己,做知足的自己。就像汽車,負重越輕,爬坡就省力,在平地跑得更快、跑得更遠!

必要的時候,邊走邊扔,一路扔,直到兩手空空……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