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 2023-08-14 achi
昨天談到「刻意練習」,大多舉一些符合這個議題的成功佐證。但「刻意練習」並不是「有目的的練習」、「用對的方法」、「持久的練習」那麼簡單。
是不是有這樣的體驗:一直在埋頭苦幹(例如,練鋼筆字、玩滑板……),卻不曾有過一丁點的進步?別說達成目標!
「刻意練習」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。
它就像一部車,能載著人前往某個目的地。車子要能動(行進)、要能動的夠久才可以跑個千百公里,即使車上的某一顆螺絲釘沒鎖緊,都有可能造成事故:車毀人傷或亡!
車上的每個細節,包括動力系統、汽車或電池、每顆螺絲釘及小彈簧都要關注到位。甚至駕駛人的精神狀態都不能忽視!
所以,有些「雞湯」不一定要喝,喝了反而有「其他效果」出現。例如:「努力到無能為力,拼搏到感動自己」。你可以為自己努力程度來自我感動,但「為什麼要努力到無能為力」?
當你無能為力的時候,會感動到哪裡去?
現在的烏克蘭就是「努力到無能為力」的冏境!沒有武器可用,沒有足夠的兵力可用,徵兵年齡的標準下修到16歲。甚至全國上上下下失去了「為何而戰」的中心思想,難怪逃兵一大堆。
你有想過沒:俄羅斯的西邊在應付烏克蘭,但在東邊的海上,還有能力跟中國的解放軍做「海空聯合軍演」,一度逼近阿拉斯加,引起美國緊張,派出四艦「回應」。那麼到底誰的國力強?原因出在哪裡?
我們個人,若是在人生歷程中,產生了「不知為何而戰」的想法,你會繼續努力?你會繼續拚搏?你會逃向何處——你會不會成為人生的逃兵?
有目的的練習,只是「刻意練習」的雛形,是觀念上的入門,它有四個特點:
- 有明確的特定目標。
- 練習的過程一定要保持專注。
- 必須有人協助即時的反饋。
- 必需走出舒適區進入學(練)習區。
前面兩點,不難理解。第3點就比較有難度。第3點的意思是你在達成目標的進程中,要有人即時提供哪裡要修正或強化,或者適時給予鼓勵(做得很好,繼續加油)。這就是「反饋」。
這個即時提供反饋的「人」就是我們常講的「導師」或「教練」。
也就是「刻意練習」不是你一個人的事,至少是兩個人的事!要有人在旁邊陪著及指導。就像昨天提到的鈴木一朗練習棒球的投打及守備,陪他練習的人,最初是他老爸鈴木宣一。
鈴木宣一曾經也是棒球選手,在棒球這個領域不是門外漢。沒有宣一就很難有一朗!這也說明了,教練的成就不一定比學生高,但他知道怎麼做會更好!
第4點,對多數人來講,待在舒適區真的是人生一大享受,有一種「懶得動」的潛意識,要打掉這個潛意識,是高難度的工程。
所以,大家才會說「成功的道路不擁擠」!那麼每天上班在路上塞車,在捷運或地鐵上人擠人,也就不足為奇了,也就沒什麼好怨聲載道的了!
美國心理學家諾爾·迪奇(NoelTichy)說,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:舒適區,學習區,恐慌區。
人性好逸惡勞,待在舒適區就不想動,但要得到更多更高階的舒適,就要「擴大舒適區」,唯一的方法就是「刻意練習」,把學習區的某一部份「都更」為舒適區!
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,走出舒適區是基本功課。道理很簡單: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,便永遠無法進步。
那麼,「努力到無能為力,拼搏到感動自己」這碗雞湯,先擱在一邊吧!用「刻意練習」來取代「努力」,讓努力有源源不絕的驅力,那種感動才有價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