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 2023-06-21 achi
喜歡看朱德庸的漫畫,特別是《大家都有病》。幽默到宇宙的邊界去了!但是,幽默歸幽默,還是要正視這個「病」的威力不小!
臉書上,「朱德庸FUN幽默」2019年11月25日這篇「真正有病的人不在醫院」,看到最後一格,出現「手機上癮症」這幾個字,才恍然大悟,原來是手機讓人生了病。並且到處都是這類有病的人!
所以「大家都有病」,並且病得不輕。這類的病算是心理或精神上的病症。
真正有病的人不在醫院,很大程度就在捷運(地鐵)車上、公園、賣場、家裡……
手機,本無罪,是人自己非要黏著手機不放,是人自己得了「強迫症」,沒了手機就無法生活(存)的感覺,把罪過怪到手機!閩南語叫「牽拖」。
也的確如此,那是咱們人類文明進步帶來的「後遺症」。在中國大陸,一支手機走遍天下,買物、吃飯、搭車……,手機掃碼,或是按壓幾個「按鍵」就能銀貨兩訖。超級方便。
但,在台灣,就沒那麼先進,出門除了必帶手機,還必須另外帶著錢包,要不然很難在消費現場銀貨兩訖!
不知這是幸或不幸?
現代人離不開手機,除了手機「上癮症」,伴隨而來的「副作用」是「電子囤物症」。
什麼是「電子囤物症」?
在學術上,它被稱為「數字囤積症」,
指的是「數字文件的積累致使個體降低目標檢索能力,最終導致個體的壓力和混亂」。
用白話來講,就是你看到某些資訊,當下覺得「這個好」、「這個有用」,於是用手機拍下來(或截圖)保存著,「等有時間再叫出來詳細看」。
於是你的手機儲存空間越來越少,終至讓手機卡卡,跑不動。
手機造成的「電子囤積症」影響所及,只是你自己的手機單方面個人的問題,還不至於影響到旁邊的人——一起生活的家人。
把「電子」這兩字拿掉,剩這三個字「囤積症」,才是最嚴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,他的影響力可能達到「家破人亡」的地步(可以參考這段影片: https://reurl.cc/XEqZND )
維基百科這樣解釋「囤積症」:
囤積症(英語:Compulsive hoarding),或稱儲物症、強迫性囤積症、病態性囤積症、棄置恐懼症,
是一種強迫行為,過度性地收購或收集物件,即使是不值錢、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,
不過也有些是屬於可能有用但是閒置的物品。
強迫性囤積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數量通常會相當龐大,
會干擾或損害到患者及身邊的人生活上的流動性和基本活動,或是造成經濟困難。
囤積症會「造成經濟困難」,用俗話來講就是「財不入污門」造成的。
患有囤積症的人多數不知道自己患有這個病症。有時候會認為是家裡的「風水」出了問題,於是去找人算命,希望接下來的人生會有奇蹟出現,突然有一筆橫財……。
患有囤積症的人,會把漂亮的家變成垃圾堆或資源回收場!於是有些國家(如日本、英國)出現新興行業,到你家幫你整理過度囤積的房間。
台灣也有這樣的「專家」。在油管搜一搜,就可以看到「專家」出手整理過後「Befer VS After」的比較畫面。
有整理當然有差。對付囤積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「斷捨離」。這不僅是心理層面的修練,也是對實際生活環境的「環保」體現。
手機、居家環境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「空間」。「定期」加以清理,每天保持簡潔、乾淨的視覺享受,一定超乎想像的愉悅。
但願大家都沒病(負向表列),但願大家都健康(正向表列)。你想要沒病?還是想要健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