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多數人整天忙著工作賺錢的時候,蔡志忠說:「人生不是用來換取金錢的」!
這話要不沒講完整,要不就是裡面有什麼誤會或玄機?
瞭解名人金句背後,深層底下蘊含的哲理,就會恍然大悟。漫畫大師蔡志忠原來是要表達這個:「離開世間的那天之前我們想完成什麼?達到什麼境界?」
這個智慧,我能理解,也認同。不過,能有蔡志忠那樣的先見之明——四歲就立志要做漫畫家——的不凡之人,10個能挑出1.3個就要偷笑了。
我們是凡人,在悟與不悟之間徘徊,像我,最近才願意花點心思在財富這個領域探個究竟(因為每個月穩穩領退休俸的日子,削弱了對生活中的危機警覺)。
甚至年過六旬才願意暫停一下,回頭檢視來時路。那好像一部無名的電影,平凡無奇但又充滿艱險與蓽路藍縷。
原來,我也是屬於「多數人」中的一分子,對金錢的認知,只停留在「購買」的層次——滿足物慾,其實是在應付生活。
這也沒有不對,多數人工作不就為了賺錢養自己、養父母、養孩子、養車子、養房子、養銀行(債主)、養政府官員……。
人生有很多事(功課或作業)要做,每樣都需要足夠的錢來支撐。所以「讓自己變有錢」是人生極重要的「課前課」。
名人的金句都是給凡人惕厲、激勵。但,基底就是生存,活下來之後,跟在後面的任何事物才有意義!對吧?
我們活著,終日忙碌掙錢,不就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,這些東西攪和在一起,讓酸甜苦辣跟著自己一輩子,人生才會跟灶上的鍋子一樣,熱氣騰騰!
最讓人刻骨銘心的,就是人生走向低潮時候的無可奈何,此時也看透了世間的人情冷暖。
1994年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《活著》,被老共禁映。電影情節描述國共內戰時期,富家子弟福貴敗光家業;到中年失意,喪妻喪子;及至老年淒涼,孑然一身的不幸遭遇。
整部電影都在生死之間交替舖陳,在痛失所有之後的「活著」,才是人生最值錢的福份!
《活著》是根據余華的小說拍成電影。余華說:「活著是一種過程,生命只是活著,無論幸福或者不幸,都需要我們去經歷,去面對,活著,生命才有意義。」
活著,多麼珍貴的賜予,老天給我們一條老命,想要活出精彩,最終還是需要金錢來支撐。
上班掙錢不就是為了活著?蔡志忠的「人生不是用來換取金錢的」也沒錯!只是層次高了些。對在底層討生活的人來說,能換到金錢的活著,才是人生!
《活著》的主角福貴生活的那個年代,離我們有點遠,沒有手機、沒有電腦、沒有網路、沒有QR CODE,是「國共內戰」,天天活在戰爭的威脅中。比起現代,我們唯一的贏面,就是有手機、電腦、網路以及QR CODE。
但是,我們還是有著戰爭的威脅,沒有砲火的戰爭更恐怖!
現實是我們都得活著。能上班的就認真上班;不安於現狀的,就跟著或踏著成功者的腳印前行,用力去實現夢想!